西北工业大学

报刊:《西北工大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西工大研发成功无丝3D打印机

    摘要:本报讯我们熟识的3D聚合物打印机旁大多挂着一个塑料丝盘,而由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基因组国际合作研究中心研发的3D打印机日前实现了无丝打印。该打印机可直接用塑料颗粒进行即时加热逐...

  • 我省首届研究生创新成果展暨创新成果洽谈会13日启幕

    摘要:本报讯(记者王丽)6月10日下午,陕西省首届研究生创新成果展暨创新成果洽谈会新闻通气会在西北工业大学友谊校区召开。涵盖领域广、展示成果新、参会人数多、校企协同创新等,成为本...

  • 第14届环太平洋地区国际航天会议在西工大召开

    摘要:本报讯(通讯员向河)由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承办的第14届环太平洋地区国际航天会议(14thISCOPS)于5月28日至30日召开。来自美国、日本、加拿大、马来西亚、荷兰和国...

  • 拓展党员干部工作视野专题培训会暨托马斯·乔治校长报告会举行

    摘要:图为托马斯·乔治校长郭友军摄本报讯(通讯员马西平)为进一步拓宽我校党员干部和教师的工作视野,更好地帮助大家了解和熟悉美国及全球的高等教育办学规律,特别是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高...

  • 常洪龙:青年人的成长没有捷径

    摘要:常洪龙性格开朗,说话像炒豆子,干脆,明朗。和他聊天,能感受到一种行云流水的律动。他滔滔不绝,你凝神聆听,一不小心,你恍若穿越回大学时代,和刚刚留校的学长或仰慕的学术“大牛”...

放大 缩小 默认

常洪龙:青年人的成长没有捷径

   期次:第813期   作者:□ 王 丽   查看:38   




  常洪龙性格开朗,说话像炒豆子,干脆,明朗。
  和他聊天,能感受到一种行云流水的律动。他滔滔不绝,你凝神聆听,一不小心,你恍若穿越回大学时代,和刚刚留校的学长或仰慕的学术“大牛”交流,神侃各种和学术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话题。
  ———不避讳、不隐晦,有个性、有棱角,表达观点深思熟虑且不人云亦云,激情澎湃的青年才俊和沉稳内敛的大学教授两种特质交相混合,在常洪龙的双眸里熠熠闪亮。
  “水到渠成”的两次破格37岁的常洪龙简历很丰富: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Visit鄄ingAssociate,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现任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学院微系统工程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微机电系统传感器技术及应用,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重大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子课题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
  2005年3月,28岁的常洪龙从西工大机电学院博士毕业。彼时的他还不曾想过,自己九年后的简历该有哪些内容。他没有所谓的职业规划,只是想着像学生时代一样,“每一步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很多事情就水到渠成了”。
  2006年,常洪龙遇到了入职以后的第一个坎———因为发表论文数目不达标,他申请破格副教授没有被学校批准上会。“当时也很困惑,原来像863重大专项项目、国家基金在评职称的时候并没有想象中的重要。这跟自己原来的价值观不相符。大家更看重的是你的论文成果和发展潜力。”常洪龙懊恼过,但他没有在懊恼中沉溺,而是开始冷静思考科研的真谛。
  在常洪龙看来,西工大具有在国防科技领域攻坚克难的传统和优势,西工大人以解决某些核心难题和重大技术难关为己任,但师生们对撰写学术论文的重视程度还是不够。
  “从不会写到会写,有一个门槛。”常洪龙说,2007年他投稿了自己的第一篇SCI论文,“写的时候真的很头大,包括学术规范、参考文献格式都不是很清楚,甚至不知道参考文献方括号的位置该放在句号里面还是外面”。审稿结果可想而知。身为副教授的他很惭愧,更加努力地按照审稿人的每一个要求悉心修改论文,经过 “大修”(Majorrevision)和“小修”(Minorrevision),终于拨云见日,盼来了第一篇SCI论文的发表。
  “那些专业的顶级期刊的审稿人大都是国际一流的学者,一遍一遍修改的过程其实就是和顶级学者交流的过程,也是你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常洪龙希望那些和当初的自己一样,困惑于论文写作和发表的青年教师们,“不要有畏难情绪”,“不要模仿低水平论文的写法”,“多投顶级期刊,多和顶级学者交流”。
  他强调,“写论文最关键的是要提炼出很好的学术观点,有好的研究成果。这就要求平时一定要扎实做好研究,步入科研正轨,论文才能有的放矢,言之有物。”“其他人帮你修改语言、格式、表达形式等都是辅助性的。”
  时至今日,这个曾在科研论文方面跌过 “大跟头”的年轻人已经在包括JMICROELECTROMECHS、IEEETINSTRUMMEAS、JMICROMECHMI鄄CROENG、IEEESENSJ、MICROSYSTTECHNOL、SENSORS、MICRONANOLETT等本领域的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3篇,在包括IEEEMEMS、Transducers、IEEESensors、IEEENEMS等本领域知名国际学术会议以及机械工程学报、传感技术学报等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EI收录47篇,ISTP检索18篇,成了名副其实的“论文大户”。
  2010年,常洪龙被再次破格评为教授。他开始深入考虑如何做一名合格甚至优秀的教授,如何将实验室的发展与个人的发展相结合。他对自己的科研也越来越有信心和底气,在选择科研项目时,更多了几分气定神闲和游刃有余。
  “作为教授,我现在选择科研方向和项目的主要判断标准就是‘顶天立地’。”他进一步诠释说,“顶天”指要有一些前沿的内容,要能发高水平论文;“立地”指要接地气,要能应用,不是纯粹的基础理论研究,要有军用或者民用的国家重大需求牵引。“虽然这个标准很高,但我感觉还是能够实现”。
  青年人一定要有朝气在西工大的青年教师中,常洪龙显得很突出,一方面是由于他两次破格,几乎成了学校最年轻的博导和教授;另一方面则在于他的敢想、敢说、敢写。
  打开西北工业大学新闻网,常洪龙的两篇署名文章关注度很高。一篇是发表于2013年10月16日的《加州理工学院对西工大建设世界知名大学的启示》,一篇是发表于2014年5月5日的《从国际名校案例看西工大的学科增长点建设》。前者点击量过万,后者点击量接近3000。对于新闻网上绝大多数点击量不足1000的稿件而言,常洪龙的两篇文章以普通教师的角度直扣“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要点,不能不称为“重磅”。
  2011年10月-2012年10月,常洪龙作为客座副教授 (VisitingAssociate),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访学。
  “我去加州理工,就是想看看世界一流大学是什么样,世界一流的学者教授怎么做研究。”他再提赴美之行,仍显意气风发。在观察和学习世界一流学者教授风范的同时,常洪龙也很注重对加州理工学院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大学文化等方面的观察和思考。2013年5月,常洪龙将访学期间的部分所闻所思,撰写成文《加州理工学院对西工大建设世界知名大学的启示》。最初,他在机电学院内部的一次教授会上口头汇报了文章,大家一致反映很好。而后在学校新闻网上全文发表,引起了全校师生的广泛思考。也是在此基础上,常洪龙更深入地就学科建设撰写了《从国际名校案例看西工大的学科增长点建设》的文章。
  “肯定会有不同意见,但我知道这都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就是现阶段我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常洪龙并不惧怕外界的各种评价。他再三说:“对我来说,出国最大的收获不是我发了几篇论文,也不是我和国外教授合作的科研项目,最重要的是我明白了什么是一流,知道了一流大学的教授是怎么做科研和教学的。我觉得这些对人的提高最大,一下子就让人觉得自信,让你觉得心里有底,方向明确了”。
  或许是深入思考了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之道,也或许是自身已经经历了年轻人都必须经历的坎坷和磨难,常洪龙说,除了特殊情况,青年教师的成长不分国内外都很艰难。末了,他不忘补充,“这是普遍规律,各行各业年轻人的成长都没有捷径,都要先从吃苦开始”。
  常洪龙记得,刚上研究生时,他们很多人挤在一个小房间里搞研究,所在的实验室没有一台科研设备,“几个学生共用一台计算机,那几乎就是唯一的硬件设备了”。科研的方向也主要局限于和企业做信息化合作。后来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科研兴趣,他开始了微机电系统的研究。“没有设备,我们从编专业软件开始摸索,2006年实验室的第一篇SCI论文才获发表,从对科研项目的粗浅理解,到科研成果的提炼,都是边干边学习的过程。”他说,正是经历这样的过程,实验室才发展到今天的局面,自己才逐渐厘清了科研活动中的一些基本概念,为今后的学术活动打下了基础。
  “如果不是2006年评副教授遇挫,我是不是至今还没意识到写论文的重要性呢?是不是对科研的理解还停留在初始阶段呢?”他若有所思地说,有时候吃一堑才能长一智,遇到一些挫折才能让我们发展得更好。
  “现在学校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是空前重视。”他充满信心的说,很多政策都特别有利于青年人的快速成长。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青年教师一定要坚信困难是暂时的,一定要有强烈的主人翁精神。他也希望,学校的政策制定,特别是事关年轻人事业发展、家庭生活的职称评定政策能更加清晰,最大程度的激发年轻人的积极性,同时尽快帮助青年教师找到自己的学术发展方向。
  常洪龙一再强调“青年教师找到并坚持自己的学术发展方向特别重要”。他说:“我不比别人聪明,为什么能两次破格,别人感觉我走得挺快也挺顺,我想这和我们的学科方向发展关系很大”。他把导师苑伟政教授看作自己学术成长的 “伯乐”。从本科毕业设计,到硕士、博士阶段的学习,乃至毕业留校后的工作,正是苑伟政教授的悉心指引,才能使他很快在学术领域内有了立足之地,并逐渐崭露头角。
  他特别鼓励青年教师能走出国门,到世界一流大学去访学,“所谓见贤思齐,你必须知道你的学科发展状况,一流教授是怎么做科研的,你才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我们能不能多些朝气,少些暮气?我们能不能少些世故,多一些愿意做傻事的的执着劲儿?”常洪龙连连发问。而后,他又自问自答说:“年轻人还是要有朝气,我愿意做一些事情,尽管有的人会认为这样做挺傻。”
  最大的心愿是把学生培养好留校当老师,一直不是常洪龙的首选。
  常洪龙说,本科保研时,老师鼓励他留校,他婉拒了;硕士毕业时,老师鼓励他留校,他仍然婉拒。
  “那时候我一直没想清楚为什么要选择当老师,直到博士毕业时才想清楚。”从读硕士研究生开始,常洪龙在导师苑伟政的指导下,开始帮助导师进行学科规划和布局,甚至还自发一人前往北京大学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调研。在对方颇为惊诧的表情中,既不是博士又不是教师的常洪龙凭着满腔热情和兴趣,一头扎进实验室的建设发展和科研活动的调研中,丝毫不为外界的质疑而止步。
  他发自内心的热爱科学研究,一谈到自己做的研究就兴奋不已。他也同样热爱自己的学生,“给力”是他给他的博士生最多的评价。现在,他经常思考的问题是,怎么做一名称职的老师。
  2010年,常洪龙被破格评为教授。他至今清晰地记得,导师苑伟政教授当时很自豪地说“我的学生33岁就当了教授”。这种在血脉之外“遗传”的“以学生为傲”的基因,同样遗传到了常洪龙身上。他不止一次地告诉学生,“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把你们都培养好。我希望我的学生若干年后也能有一些人拿到全国优博。这就是我现阶段最大的奋斗目标。”
  常洪龙希望自己今后会是学生中口口相传的“优秀”老师。
  “做一名优秀的老师,我希望自己永远保持对知识的渴望,活到老学到老。没有足够知识支撑的创新就不是创新。”
  “做一名优秀的老师,我希望自己能有高远的眼界,只有看得远才能走得远。”
  “做一名优秀的老师,我希望自己拥有博大的胸怀,让年轻人充分自由成长。”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北工业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2635次访问,全刊已有2581634次访问